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!
lib
lib
lib
lib
lib
lib
lib
lib

Recent

數據載入中...
「薛西弗斯20.18」藝術家座談會
國立臺灣美術館將舉辦 -「薛西弗斯20.18」藝術家座談會
即日起至5月17日開放網路報名,歡迎有興趣的同學踴躍報名參加

報名網址:
https://event.culture.tw/NTMOFA/portal/Registration/C0103MAction?actId=80055

時間:2018/5/19(六) 15:30-17:00
地點:國立臺灣美術館B1數位藝術方舟(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)
對象:對於此主題及數位藝術有興趣者,均歡迎參加

此展覽以「薛西弗斯20.18」為題,試圖觸碰在當今全球數位化時代,科技的發展正在改變過往時代的產業系統,也開啟人們對於「勞動」價值,或者說「人」的價值,重新定義的契機:當非物質與物質的勞動界線逐漸模糊,此進程背後暗指的是一種情感與資本間的兩難,以及個人於大資本裡的自主性抵抗與(被)收編。在這樣結構扭轉的進程中,不確定、不安穩、搖搖欲墜(precariousness/ precariousity)成為潛伏於當代生活中的心理狀態,展覽中十一件作品作為重新審視當代議題的矛盾,科技在其中扮演的,可以是最好的難題紓解劑,也可能如滾落的巨石般的災難。

座談擬邀請藝評人徐文瑞及臺北國際藝術村經理李依樺,與策展人和參展藝術家就以下兩個層次進行討論,並邀請觀眾對本展主旨議題及作品進行提問及討論。

(一) 第一層:日常生活中的「科技介面」,是如何參與藝術家的創作過程?
在藝術家選用媒介表達的同時,其所表述的內容已然展開。在此,希望藉由此基礎提問,談就創作者是以何種工具語言推動這塊滾動的大石。

(二)第二層:(非物質勞力)在這個無用/無法計量的勞力,試圖創造的是什麼?
藝術家各自以獨特的表現形式、手法、內容,回應不論是經濟、社會、科學、歷史等議題。看似無用/無法計量的勞力,卻多是作為突破既有的脈絡與門類的選擇途徑。在這層的討論裡,我們將與藝術家聊聊其所欲透過藝術開創、質問或體現的空間是什麼?又是以何種觀點/出發點切入?又反映了何種社會現況?而比對當今其他非物質勞力所提供的情感與知識等需求,兩者又有何不同之處?

報名資訊
此活動免費參加,採網路及現場報名,共60個名額,依報名先後順序錄取。即日起至5月17日開放網路報名,錄取名單公布於本館網站,不再另行通知。因故無法參加者,請於活動前三日自行上網或來電取消報名,若報名後無故不參加又未辦理取消者,本館將列入限制日後參加活動之機會,敬請合作
瀏覽數  
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
請輸入此驗證碼
Incorrect key file for table './epagedb/ptlog_001.MYI'; try to repair it insert into ptlog_001 (id,ptlog_type,ptlog_cycle,ptlog_part,ptlog_lang,ptlog_date,ptlog_reply,ptlog_click,ptlog_fav) values (1059,"pt",0,126339,"zh-tw","2025-02-22",0,0,0)